香港長跑網 - 長跑長友

標題: 30度以上就不建議跑步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bunbun    時間: 2013-5-28 09:57
標題: 30度以上就不建議跑步
馬拉松世界

天氣逐漸炎熱,越來越考驗大家對跑步的決心了!
大家知道夏天跑步時消耗在散熱上的體能可能會比跑步本身還多嗎?
Galloway 有一個建議的隨溫度降速表可以提供做為參考:
(是說因為是美國的建議,所以30度以上就不建議跑步了)
13度 ~ 16度 降速 1%
16度 ~ 18度 降速 3%
18度 ~ 21度 降速 5%
21度 ~ 24度 降速 7%
24度 ~ 27度 降速 12%
27度 ~ 30度 降速 20%
30度 ~ 算了

作者: coolmanlai    時間: 2013-5-28 10:07
agree!
作者: GO!    時間: 2013-5-28 13:26
跟本跑步就是train體能,高 溫只是增加難度的其中一種,只要做好準備便是了, 難道夏天便永遠在家嗎?
作者: JIMTSE    時間: 2013-5-28 13:40
多謝師兄資料!總之大家都係量力而為就是了、身體健康!
作者: 水陸偉    時間: 2013-5-28 13:56
我都比較喜歡在高溫時跑中午時候(公司食飯時間)又可以曬太陽
作者: icecoffeenomilk    時間: 2013-5-28 15:56
咁非洲点算好?!HAHA
作者: 細康    時間: 2013-5-28 16:52
多謝資料~
不過我今朝成30度先跑完. 最緊要MON住心跳同唔好脫水.

作者: pupuyoyo    時間: 2013-5-28 20:42
細康 發表於 2013-5-28 16:52
多謝資料~
不過我今朝成30度先跑完. 最緊要MON住心跳同唔好脫水.

同意,我今朝都跑完。
作者: 龜兔競跑    時間: 2013-5-28 20:47
細康 發表於 2013-5-28 16:52
多謝資料~
不過我今朝成30度先跑完. 最緊要MON住心跳同唔好脫水.

同意! 身體狀態因人而異!
作者: enochlam    時間: 2013-5-28 21:32
龜兔競跑 發表於 2013-5-28 20:47
同意! 身體狀態因人而異!

同意,留意心率不免強,多飲水同補充鹽分。
作者: zimbermen    時間: 2013-5-30 14:58
本帖最後由 zimbermen 於 2013-5-30 15:06 編輯

香港夏天預咗熱啦!

同意樓上所講, 而家大部份比較 "投入" 嘅跑友都有用 chest belt (HRM), 特別係做 interval 同 tempo run, 留意有冇谷得太高 heart rate zone。

其實最緊要帶夠水或者 electrolyte, 我係金督馳馬都唔知比人問過幾多次 "借" 水!

Ps. 琴日下午係馬會做 interval 先差啲賴嘢, 好彩帶咗 1L 水  


作者: Pepe    時間: 2013-5-30 18:57
隨時留意身體的反映,過熱要cool down。比平時慢是正常,唔好亂咁谷!
作者: 肥鬼跑手    時間: 2013-6-1 21:11
我都幾鍾意夏天跑
出身汗舒服曬
作者: chiho    時間: 2013-6-3 19:49
昨天1:30 pm 跑10k, 用左1:10mins  跑到8k想give up、 餘下2k 死下死下完戍
作者: patcochoi    時間: 2013-6-12 14:45
GO! 發表於 2013-5-28 13:26
跟本跑步就是train體能,高 溫只是增加難度的其中一種,只要做好準備便是了, 難道夏天便永遠在家嗎? ...

非常同意!
作者: ChowChow    時間: 2013-6-15 10:46
太熱去跑我都會check住心跳, 一過95%就減速, 再拎住枝水, 唔跑啲太偏僻路線

慢慢跑, 曬下太陽, 幾開心的
作者: savingking    時間: 2013-6-15 13:03
不過香港的天氣比較潮,溼度高,可能比溫度影響更大!
作者: sk2k    時間: 2013-6-20 14:16
我焦點反而落左去個女仔度..
作者: Pepe    時間: 2013-6-21 19:36
sk2k 發表於 2013-6-20 14:16
我焦點反而落左去個女仔度..

"Woman weaken your legs" from Rocky I
作者: kinchu    時間: 2013-6-25 16:42
咁熱大家會唔會跑tempo? 多數跑幾多km?




歡迎光臨 香港長跑網 - 長跑長友 (https://www.longrun.hk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